不进则退
然而福祸总是相依的,对于这些“藏”在手机厂商背后的供应商来说,随时随地都有被“始乱终弃”的危机。
苹果无疑是最无情的,两年前它们宣布自主研发图形处理器,首席GPU供应商Imagination股价立刻遭遇断崖式下跌并一蹶不振。很快,之后的几代iPhone产品中就再没有Imagination的身影,而这家曾叱咤风云的半导体大厂最近已沦落到被收购的地步。
台湾胜华科技曾经是iPhone 4最主要的触控屏供应商,但从iPhone 5 开始,一批中高端智能手机开始采用新型内嵌式触控屏幕技术(In-cell),因为没有及时感知到技术的迭代,跟进In-cell技术,胜华科技落得关闭工厂、欠下巨额债务的下场。
一旦落后一个技术更迭期,一个小小的零部件的改变,可能就会导致一个技术乃至一个公司走向覆灭。
当然,智能手机发展到现在,很多手机厂商也不会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他们会选择多家供应商共同完成,从华为、小米、苹果对外公布的供应商分布情况也能看到端倪。
而苹果一以贯之的供应链策略是相互制衡,所以桎梏着供应商的何止是被依附的对象,还有那些平起平坐的竞争对手们,这一点在摄像头模组供应商上的体现尤为明显,国内摄像头模组厂的崛起,让韩系模组厂商越来越难打开国内市场。
摄像头作为手机上最贵的元件之一,曾经是夏普、三星电机以及LG INNOTEK垄断的天下,之后国内厂商欧菲光通过收购索尼华南电子,进入高端摄像头模组市场,成功挤入苹果供应链。如今小米、OPPO、vivo等摄像头模组供应商大多都是国内供应商,诸如舜宇光学、欧菲科技和丘钛科技等。
同样在指纹芯片方面,曾经老牌的瑞典厂商FPC是安卓阵营绝对的老大,但是在去年1、2月份,汇顶科技的出货量已经超过了FPC,谁能想到,一年前的FPC还在碾压汇顶科技。
国内供应链企业的快速崛起,也得益于国产手机出货量的不断攀升,在同等技术要求下,自然将更多的话语权给到国内供应链企业。
很多时候,虽然双方是共进退的,但遗憾的是,就像代工厂之于手机,供应链依然是被动的,对方有选择的机会,也有抛弃你的资格。不过,那些标准必要的核心供应商已经快速成长,需要提心吊胆的则是新技术引领者,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或许某一天技术趋势就调转方向了。
盘根错杂的关系,稍有不慎,全盘皆输
如今在回看智能手机发展的十多年,手机品牌的马太效应也间接决定了供应链的马太效应,这些幕后的技术提供者皆成长为资本雄厚的大型企业。
但供应商的涌现也导致了一个问题,无法建立产品的技术护城河,也就无法和竞争对手拉开差距。因为智能手机技术创新的领先性以及差异化,很大程度上都得依赖上游关键供应商的技术革新。
所以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现在千机一面的同质化现象,所以有时候只能在技术创新上剑走偏锋,在不合时宜的时候推出PPT手机,这也是手机厂的困局。
另一方面,主动权在手的手机厂也不免会被供应链拖累,这种拖累不单单是苹果供应商时不时偷偷向外放出一些消极消息,还有一言不合的毁约。
去年汇顶科技被OPPO下了“封杀令”,前因是汇顶为了其他客户,把向OPPO承诺的批量供货时间推迟了3个月,造成了OPPO项目无法开展。
这种时候苹果的做法就非常机智。从Touch ID到Face ID,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一个成熟的技术呈现在消费市场前,背后都是它们多年的收购布局,让这些有着差异性技术的供应链掌控在自己手中,所以这也决定了一个手机品牌的成功与否。
然而这种做法并不是万无一失,三星对此可能深有体会。三星有着强大的供应链和制造业,它们综合实力强悍到可以包揽芯片、电池、面板、摄像头等核心元器件的供应开发。如此一来,三星既能把控技术迭代,同时也能管控好成本以及生产节奏。然而这也导致了当年Note 7的爆炸事件后,三星仍不得不继续担着风险用三星SDI的电池。
总而言之,手机厂和供应链的关系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是全盘皆输。
同时,当智能手机发展到现在,很多技术趋势的出现都是有苗头的,以最近甚嚣尘上的折叠屏为例,华为、三星的折叠屏新机发布以前,京东方已经在显示面板技术上造势已久。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几年里,当智能手机的屏幕、摄像头、解锁方式再次革新时,又将会有新的上位机会。技术不会止步不前,这颗小小的“螺丝钉”会掉落在谁的身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