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维小尼;编辑 | 郭郭
这是《环球零碳》的第526篇原创
2月11日晚间,杉杉控股发布讣告,杉杉企业创始人、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郑永刚先生因突发心脏疾病救治无效,于2023年2月10日与世长辞,享年65岁。
讣告称,郑永刚创立杉杉34年来,以极具前瞻性的眼光和果敢的胆略,引领杉杉成为中国服装业第一家上市公司,部署企业战略转型和多元化布局,先后在时尚产业、锂电新能源材料、光学显示材料等领域成就斐然,是改革开放后涌现出的民营企业家中的杰出代表。
作为知名企业家,郑永刚先生的逝世,让闻者愕然,痛感惋惜,天人永隔,愿逝者安息。
从服装起家到跨界锂电新能源,郑永刚一手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截至2月10日收盘,杉杉股份的总市值为435.59亿元。而郑永刚作为杉杉股份实控人及董事长,以125亿人民币的身家位列《2022胡润全球富豪榜》第1864位。
杉杉股份由“服装第一股”,转型成国内唯一一家覆盖正负极材料及电解液生产的企业,郑永刚的商业传奇,不断被人津津乐道。
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和波折煎熬,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对于带领杉杉股份转型到新能源公司之路,郑先生在多个场合说过:“我不是科学家,不懂技术,课题完成了又怎么样,它能不能产业化?身边的人都说我疯了,可是企业家本来就不是常人,企业家看的是未来。”
郑永刚说的是实话,他只是高中毕业,不像其他做锂电池的大佬,都是科班出身,宁德时代的曾毓群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博士,比亚迪的王传福是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本科和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硕士,都是中国研究锂电最牛的院所。
现在站在新能源风口上看,郑永刚显然是赌对了,但回到24年前,那时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电动汽车,一家做服装的企业,正处于风光无限的高光时刻,突然要进军锂电池负极材料,那需要多大的魄力和前瞻?
01 “我要找到下一个具有爆发性增长空间的产业”
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郑永刚如何接手宁波亏损1000多万的甬港服装厂,又如何把它改名为“杉杉”,创立杉杉品牌,并在1996年把这家公司送上证券交易所,成为国内服装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这一段历史,已经很有传奇色彩了,写的文章也比较多了。
但郑永刚此后更为传奇的转折点是发生在1999年,也就是杉杉股份上市后的第三年。
那时,杉杉在中国西服市场,可谓如日中天,市占率曾高达37%。杉杉西服被中国服装协会及其他权威计机构评为“中国十佳西服之一”和“中国十大名牌服装之一”,掌舵人郑永刚亦被称作“服装大王”。
央视播出的广告语“杉杉牌西服,不要太潇洒”,让杉杉品牌火爆大江南北。那时能在央视打广告的企业,都是实力非常雄厚的企业。
但就在中国服装产业最火的时候,郑永刚突然意识到,杉杉西服品质做得好,并不意味着企业能做大,且中国的品牌基本是快消品,做成高档名牌并非易事。“这个行业到顶了,要找到下一个具有爆发性增长空间的产业。”郑永刚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1999年,郑永刚开始谋求转型。他曾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公开谈及企业转型的缘由,“我们当时就意识到,杉杉西服想一直独领风骚,长期成为国人的‘国服’可能性不大。我们寻求转型并设定了两个大的战略方向。第一个方向,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有未来;另外一个,就是大健康有未来”。
他首先选择了新能源新材料,并开始寻找合作方和技术人才团队。
1999年3月的一个饭局上,鞍山研究院院长王维刚与郑永刚提起,旗下碳素研究院新能源锂离子负极材料的课题,国家拨的1000万经费已经花光,但课题还没完成。
说者有意,听者也有心。彼时的郑永刚,正在发愁企业的转型问题。尽管他的杉杉西服已经连续7年排在国内首位,但郑永刚还是看衰服装产业的未来。他认为,新能源新材料的技术才代表着未来趋势。
负极材料是锂电池四大关键材料之一,另外三大材料分别为正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那时,中国新能源汽车还没起步。
但郑永刚决定斥资8000万元买下该技术,并在上海投资3亿元,进行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实验和产业化。
此时,杉杉股份刚刚把公司总部迁至上海,成立杉杉控股集团,并提出以服装、新能源、金融投资三大板块为主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
后来,杉杉集团单独还成立了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隶属于杉杉集团旗下,郑永刚亲任董事长。鞍山热能研究所的人才也一并收纳旗下,后来还在上海出资盖房子,解决这些研究人员的住宿和落户问题。
一开始,杉杉锂电池材料业务是以卖服装挣的钱供养着。自1999年杉杉股份开始进军锂电池产业起,此后八年,经营持续亏损。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极为疯狂的举动。郑永刚此后还解释说:“我要找到下一个具有爆发性增长空间的产业,我进入锂电材料行业时,10个人里有11个说我疯了,可是企业家本来就不是常人,企业家看的是未来。”
他给出的理由很简单:日本、韩国都有这个产业,而杉杉是中国第一个从课题到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锂电材料企业,一定要守住这个产业,只要活着,就能等到爆发的时刻。
郑永刚的判断终于实现,杉杉如愿等到了产业的爆发——苹果手机拉动了智能机热潮,新能源汽车让锂电池成为了新的产业风口。
后来他还表示:企业家是熬出来的。他如若没有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杉杉也不会走到今天。“我虽然不懂科技,但是我能嗅到这在未来是一个好东西。”
02 新能源爆发与高歌猛进
收购鞍山热能研究院后的一年多时间内,杉杉集团完成了年产200吨中间相碳微球项目的设计、施工、安装和调试工作,并于2001年正式投产,终结了日本企业对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垄断。
在正式进军锂电赛道后,杉杉股份一路高歌猛进,在电池领域全面布局。2003年杉杉能源成立,布局电池正极材料;2005年,东莞杉杉成立,布局电池电解液领域;2016年,杉杉能源挂牌新三板。
与此同时,杉杉股份还频频落子金融、新能源汽车、光伏行业。
至此,杉杉股份由“服装第一股”,完全转型成国内唯一一家覆盖正负极材料和电解液生产的新能源企业。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大势下,杉杉股份的锂电业务快速扩张。2013年,该公司锂电收入全面超过了服装业务。
杉杉股份开始从一家服装公司,变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综合供应商,业务覆盖锂离子电池材料、电池系统集成等。
目前,新能源锂电材料已是杉杉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官网显示,经过二十余年持续投入,杉杉已在上海、宁波、包头、眉山、宁德、郴州、湖州、长沙、石嘴山、衢州、东莞、昆明等地设有多家生产企业,成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正极及电解液领域全球最大的锂电材料综合供应商。
今年1月12日,郑永刚在杉杉企业2023年度经济工作会议表示,2022年杉杉负极出货量突破20万吨,市场份额提升至16%。
2020年,杉杉股份有关锂电池材料的收入达到69.16亿元;2021年这一数字进一步增至91.25亿元,同比增加31.95%。而在归母净利润方面,2021年公司锂电池材料业务达11.95亿元,比上一年多出9.07亿元。
杉杉股份表示,基于下游需求旺盛等因素,负极产品市场订单需求远超供应能力,其产能达到满负荷生产。
为了扩大规模,2022年4月,杉杉股份子公司引入比亚迪、宁德时代、中石油昆仑资本作为战略投资者,与上述三位资方合计为上海杉杉锂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增资30.5亿元,增资款将全部用于上海杉杉锂电及其下属子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
这一次进军新能源的爆发,进一步激发了郑永刚布局高新技术的决心。
2021年2月,杉杉股份成功并购韩国LG化学偏光片业务,成立杉金光电,进军LCD偏光片市场。关于跨界买LG偏光片的原因,郑永刚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因为它可以为中国显示产业补齐短板,提升民族信心。”
同年4月,完成对LG化学偏光片业务并购的郑永刚对媒体表示:“(偏光片)这是我最后一战,我一定要做到很自豪,要有话语权和行业标准制定权。”
后来,杉杉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偏光片生产企业。官网显示,目前,杉杉偏光片市场占有率全球遥遥领先,超过25%,与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主要面板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
锂电池材料与偏光片业务均装在杉杉股份内。杉杉股份2022年三季度财报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杉杉股份营收约为158.41亿元,归母净利润为22.09亿元。公司的主营业收入构成为锂电池材料、偏光片及其他。
当然,因为扩张太快,杉杉的资金链最近也出现紧张情况,后来不得不把电解液、储能、电池正极等业务剥离和出售。目前只剩下锂电池负极材料和偏光片两大主业。
03 转型成功的几个原因
在2022年12月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暨第二十二届中国企业未来之星年会”上,郑永刚发表了“新时代企业转型之路”的主题演讲,道出了他从服装行业转型到新能源成功的主要原因。
首先,郑永刚认为,技术和人才是关键。他说:“目前杉杉科技是全国、乃至全球锂电池负极材料规模的第一,技术都是我们原创的自主知识产权。中国的科研院所有很多人才,也有非常好的技术,核心是怎样能够跟企业的产业化、市场化需求结合。我想这个是关键中的关键问题。”
其次,他认为成功在于企业家的坚持。杉杉刚开始做这个技术和产品时,根本就没有市场。郑永刚表示:“那时候,宁德时代在东莞做ATL,ATL这个电池也没有市场。我们做材料,老曾(曾毓群)做电池,这是我们中国最早的新能源企业。那时候我们要转型,就是坚持。”
第三,郑永刚认为转型成功原因跟战略方向密切相关。他表示:“回想我们当时的转型,一个是战略方向确定比较精准。第二个就是,我们坚持不赚钱,那不赚钱能坚持?当然,你也有基础条件,因为杉杉西服那个时候还是如日中天,还是很赚钱的。所以大马拉小车,应该说没啥问题,也不困难。”
(参考文献详见公众号环球零碳)
关于我们:
原文标题 : 郑永刚:我不懂技术,从服装跨界到新能源,身边人都说我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