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江禾
编辑 | 小木
在国家再次强调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关键时期,9月21日,中船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总部由北京迁址青岛,成为青岛造船业又一家央企二级子公司。
央企作为中国500强、世界500强的“常客”,一直是各地招商引资的重点。
不过,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央企只有98家,而且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和雄安新区等,其他城市想要争取一家央企总部落户无疑难上加难。
因此,争取跟自身城市产业结合高的央企子公司总部落户,就成为了各大城市招引央企的重点。
青记梳理发现,从2021年起,中石化集团、中车集团、中船集团等央企的一些子公司总部密集落户青岛。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央企子公司大多聚焦某一细分领域,有的还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就在今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发起“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旨在探索建立以中央企业为牵引,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优质中小企业为支撑的大中小企业有序竞合、融通发展的新格局。
从这一角度看,青岛应更加聚焦于优势细分产业领域,尤其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板块,精准引进相关央企子公司及业务板块。
1
先来看最近两年新落户青岛的央企。
2021年4月16日,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简称“中石化经纬”)揭牌成立。
紧接着,2021年8月5日,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工院”)与崂山区政府正式签订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安工院改制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将迁址落地崂山。
2021年12月30日,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同意将全资子公司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97.59%股权全部划转至公司直接持有。整合完成后,青岛北船“升格”成为中国重工二级子公司,并更名为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简称“北船重工”)。
2022年6月14日,中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简称“中车制动”)在青岛市揭牌成立。
2022年7月28日,中国国新控股的上市公司国新健康保障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新健康”)完成工商登记变更及投资者联系方式变更,公司注册地址正式由海南海口迁往青岛西海岸新区。
2023年9月21日,中船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简称“民船中心”)总部(青岛)迁驻庆典暨新产品推介会在青岛举行,民船中心迁址青岛。
这些公司中,中石化经纬是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安工院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民船中心是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北船重工由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直接持股97.59%,四家公司为央企二级子公司。
中车制动由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间接持股100%,是中国中车的三级子公司。
2
除了新落户的央企二级、三级子公司,青岛此前已拥有一批央企一级子公司。
据企查查,98家国资委管理的央企,共在青成立了14家一级子公司。
其中,成立于2019年12月的宸芯科技,由中国信科集团直接持股13.72%,中国信科集团还通过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公司间接持有宸芯科技股份,投资比例共41.26%。
此外,在青岛这几年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背景下,相关央企也纷纷在青岛设立基金。
其中,中国国新控股参与的国新中鑫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青岛)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出资额100亿元,主要投向“华电系”等能源电力企业,对外投资了华电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华大半导体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间接持有华电北方新能源有限公司等1000余家企业股份。
国家电力投资参与的中俄能源合作股权投资基金(青岛)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出资额30亿元,主要投向新能源领域,对外投资了上合益佳国际能源发展(青岛)有限公司、长扬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公司,间接持股企业833家,包括格派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奥氢创能科技有限公司等。
3
除了在轨道交通、船舶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新迁入的央企子公司,青岛在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此前就拥有一批行业竞争力强的央企子公司。
比如,集成电路领域的宸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精密仪器仪表领域的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均为央企一级子公司。
力神(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简称“青岛力神”),成立于2011年,为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力神电池”)的控股子公司,而天津力神电池为央企中国诚通集团的二级子公司。
落户青岛后,这些央企在青岛优势产业基础上开展布局,走上发展快车道。
中石化经纬作为中石化专门从事测井、录井、定向井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布了偶极声波远探测和随钻方位电阻率边界探测等技术成果,促进石油工业进步。目前,中石化经纬已成为青岛市科技服务业龙头企业,体量占全市科技服务业五分之一。
中车制动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便实现了具有代际特征的新型城轨电机械制动系统在国内首次实现装车应用,并持续拓展动车组、城轨市场,仅2022年12月,就有青岛地铁4号线等5条装用中车制动系统产品的新线路开通运营。刚刚开通运营的印尼雅万高铁,中车制动提供了包括烟火监测系统、交直流绝缘监测系统、钩缓装置、开闭机构和撒砂装置等在内的多个核心系统产品,为列车开通运行提供了坚实助力。
北船重工2022年接单量位居世界船厂排名第六位,其中,超大型矿砂船业绩居全球第一。目前,北船重工生产线订单已经排到了2026年,包括5500TEU集装箱船、21万吨LNG双燃料动力散货船、氨ready散货船、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和7万吨木屑船等各类船型。
青岛力神估值已达200亿,是青岛迅速发展的隐形独角兽。2019年4月,青岛力神项目一期迎来投产,是力神电池最重要的磷酸铁锂体系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研发及生产制造基地。2023年8月,青岛力神完成B轮29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南网储能、无锡上市公司金杨股份等。
随着资本市场掀起央企分拆上市热潮,青岛新兴产业板块的央企,也在积极筹划上市。
宸芯科技作为中国信科集团光电子和集成电路产业板块的重要板块,正冲刺科创板上市。2022年12月,宸芯科技启动上市辅导。
青岛力神在完成B轮29亿元融资后,也很有可能迎来上市新机会。根据力神电池上市规划,将分拆消费电池和动力电池两大板块上市,而青岛力神正是力神电池动力板块主体。
4
央企作为国民经济“国家队”,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一是体现在税收、吸纳就业等社会责任指标方面。
根据2022青岛企业百强榜,纳税前十企业中,包括中国石化青岛炼化、中国石化青岛石化、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央企,其中中国石化青岛炼化纳税额超过100亿。
青岛税务局2022年发布的青岛市连续五年诚信纳税A级企业百强,榜单前十位中有5家央企,前三位的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山东青岛烟草、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均为央企。
在吸纳就业方面,中石化在青岛用工总量达到1.7万人;根据企查查数据,中车在青岛的子公司中,仅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人员达到10457人;中船在青岛子公司中,仅北船重工员工便有3416人。
二是体现在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带动方面。
占据世界500强10%的央企,一直是各市招商引资的“香饽饽”,可让城市产业发展真正参与到全球产业链构建中,成为全球引领。
比如,在青岛中车带动下,“青岛造”高铁已成为青岛享誉全球的新名片。
截至2020年底,青岛累计生产的高速动车组占全国在营高速动车组的60%,城轨地铁车辆占25%。
不仅如此,青岛中车还不断突破高速磁浮等新技术,推动青岛轨道交通产业持续迈向高端。2021年7月,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款“贴地飞行”的大国重器,标志着中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目前,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青岛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入选了全国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
随着全球造船中心向中国转移,青岛海西湾作为国家三大造船基地之一,集聚了北船重工、中船柴、中海油、海西重机、中船集团海装院等央企子公司,成为全球造船版图中迅速崛起的新星。
2021年,青岛民用钢质船舶产量268.12万载重吨,五年激增2497.9%,造船业成为青岛过去五年增长最快的产业。
与此同时,北船重工正在大型散货船等传统优势基础上,持续突破LNG油气船、新能源船、氨ready船等高端船型,建造交付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LNG工厂等多个“大国重器”。
三是体现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
央企是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在其关键技术研发领域,拥有大批拔尖人才。
以中石化青岛安工院为例,作为中国石化直属的HSE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安工院现有员工70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超过70%,包括国务院安委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委员2人,国家科技安全生产等部级以上专家29人,中国化工学会会士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人,集团公司突出贡献专家8人。
新落户青岛的中船民船中心,是中国船舶集团所属专业的民用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与技术创新平台,其船海装备研发设计综合能力水平处于国家重点科研单位第一梯队。
民船中心迁址青岛后,将形成“青岛总部+大连分部”布局,以科研和设计为业务主线,年内将建设形成约40-50人的管理和技术团队,打造一支具有一流竞争实力的船舶与海工研发设计和科技创新队伍。
随着青岛造船业规模日渐壮大,民船中心迁址青岛,将为青岛带来大批造船业高端人才,助推青岛造船业不断向高端迈进。
5
一批央企子公司搬迁青岛,是落地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国家战略、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必然之举。
近年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速,央企掀起“离京潮”。
据不完全统计,仅2021年一年,便有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家央企将总部搬离北京,四家央企新总部分别位于上海、雄安新区、武汉、深圳。
在国家战略版图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的青岛,也成为央企搬迁的热门地。
总结来看,青岛吸引央企的优势在于,既是黄河流域的主要出海通道,又拥有上合示范区、自贸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同时还有背靠山东这个能源化工原材料大省的腹地优势,在国家愈加强调的粮食和能源、重要矿产品供给等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领域中担当重任。
比如,中国中车、中国船舶正大力拓展海外市场,青岛优越的开放优势和港口优势,可大大满足其旺盛的出海需求。
山东石化产业基础,为中石化经纬技术成果应用提供了丰富场景,加速其技术成果应用,推动传统石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今年5月,北京市委常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刻领会和把握“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的要求,进一步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
而中央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上也提出,要扎实推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各项任务落实,接续谋划第二批启动疏解的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等,着手谋划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的疏解转移。
这意味着,第二批驻京央企正加速迈出外迁的脚步,新一轮央企“离京潮”将到来。
原文标题 : 这类央企总部密集迁往青岛